分類目錄
蜱蟲
病媒資料
- 蜱蟲:為後氣門亞目硬蜱科、軟蜱科吸血性動物的通稱。蜱蟲俗稱「壁蝨」或「八腳怪」
- 體型:硬蜱表皮革質,背面或具骨化的盾板;軟蜱則無骨化的盾板,具較厚的革質表皮,其上布滿皺紋或顆粒狀。
- 生活史:發育過程為卵、幼蜱、若蜱及成蜱四個階段。
- 危害:於直接危害造成叮咬症的病症;於間接危害則造成寵物的艾利希體、焦蟲症、萊姆病,尤以萊姆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最為人知。2019年台灣首度出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(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, 簡稱SFTS)
資料來源:網路
- 每一階段皆需吸食血液以維續生存,雌雄蜱蟲皆會吸血。蜱蟲通過檢測動物的呼吸和體味,或通過感知體溫,水分和振動來找到它們的宿主。
- 壁蝨利用特化的口器,刺入人畜皮膚吸血危害,特化口器亦使壁蝨的附著力增加,相對而言,也不易摘除。
- 硬蜱寄主型態多屬單寄主型或三寄主型,單寄主型指即從幼蜱至成蜱,不需更換寄主;三寄主型,即幼蜱至成蜱,須經更換寄主之過程。
- 雄蜱會散發聚集費洛蒙,意在控制成蜱的行動,故常可見壁蝨有群聚之現象。
- 以棲息草叢、樹林等野外環境為主,4月至10月為國內蜱蟲活動季節,國外亦有蜱蟲隨候鳥遷徙跨境傳播疾病之案例
- 民眾應注意防蜱叮咬,避免在草地、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,如需進入這些區域,應著淺色長袖衣褲、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,並將褲管塞進襪子或鞋子裡,衣物及皮膚裸露處可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(DEET)或派卡瑞丁(picaridin)的防蚊蟲藥劑。結束戶外活動後應檢查是否遭蜱蟲叮咬或附著,若發現遭蜱蟲叮咬,應使用鑷子夾住蜱蟲的口器,小心將其摘除,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,並儘快沐浴更衣,以降低感染機會。
資料來源:網路
- 寵物方面,貓或狗身上是否出現蜱蟲/壁蝨之活體。
- 萊姆病是一種藉由被感染的蜱(俗稱壁蝨)叮咬而傳播的人畜共通傳染病,不會人傳人,在自然界中,蜱主要寄生在野外的鼠類身上,人類會因為被感染的蜱叮咬而遭到感染。
- 萊姆病潛伏期為3至32 天(平均7至10天),70%至80%感染者會出現遊走性紅斑,感染初期會有頭痛、發燒、淋巴腺腫大、肌肉疼痛、喉嚨痛、頸部僵硬等類似感冒的症狀,若沒經過妥適治療,後期可能會出現心臟或神經系統異常。萊姆病病患有70%至80%感染者會出現遊走性紅斑,感染初期會有頭痛、發燒、淋巴腺腫大、肌肉疼痛、喉嚨痛、頸部僵硬等類似感冒的症狀,若沒經過妥適治療,後期可能會出現心臟或神經系統異常。
-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(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, 簡稱SFTS)潛伏期約7至14天,人類遭帶有SFTS病毒的蜱蟲叮咬後,咬傷部位多會出現紅腫、皮疹、水皰或瘀斑;感染者多數有發燒、噁心、嘔吐及食慾不振、血小板及白血球減少的情形;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多重器官衰竭,甚至死亡,SFTS雖無特效抗病毒藥物,但透過積極之支持性療法可降低致死率。另直接接觸急性期病患高病毒濃度的血液或體液也可能導致感染,但實際案例極少,顯示長角血蜱叮咬仍為最主要傳染途徑。
資料來源:網路
物理防治
- 平時保持環境清潔,並降低老鼠密度或不讓流浪貓狗常常侵入居住處,以及保持寵物之清潔。
- 民眾應注意防蜱叮咬,避免在草地、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,如需進入這些區域,應著淺色長袖衣褲、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,並將褲管塞進襪子或鞋子裡,衣物及皮膚裸露處可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(DEET)或派卡瑞丁(picaridin)的防蚊蟲藥劑。
- 結束戶外活動後應檢查是否遭蜱蟲叮咬或附著,若發現遭蜱蟲叮咬,應使用鑷子夾住蜱蟲的口器,小心將其摘除女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,並儘快沐浴更衣,以降低感染機會。
資料來源:網路